我更傾向于相信,還是無人駕駛技術尚欠火候,導致了當地居民的負面反應。
前幾天傳來消息,谷歌無人駕駛汽車waymo開始試點出行服務收費。這真是讓人有些激動。這表明,在無人駕駛商業(yè)化上面,谷歌又走在了前面。
谷歌從2009年開始研發(fā)無人駕駛汽車,至今已屆10年,比絕大多數科技公司和傳統(tǒng)汽車廠商都要早得多。先發(fā)優(yōu)勢再加上自身的技術積累,谷歌無人駕駛進展超前一步甚至兩步、三步,似乎也理所當然。不過從隨后的報道看,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商用依然面臨著不少問題。而相比于技術,這回似乎人的問題更嚴重一些。
據報道,在對無人車政策最友好的美國亞利桑那州,谷歌似乎正面臨著一場“全民戰(zhàn)爭”。當地人對谷歌無人車扔石頭、割輪胎,跟蹤、騷擾安全員,甚至朝無人車舉起了槍。開始,谷歌要么主動規(guī)避容易碰上騷擾的線路和社區(qū),要么選擇報警??呻S著類似之事增多,谷歌毫無辦法,對許多騷擾只能默默承受。
當地人為什么如此討厭無人車,理由也是五花八門。有人因為Uber無人車撞死過人而遷怒谷歌無人車;有人也說不出什么理由,就是討厭無人車;還有的人,據有關學者分析,可能是擔心高科技會搶了他們的飯碗。
最后一條理由容易理解。在18世紀的英國,紡織工人認為他們工資下降以及失業(yè)、貧困源于紡織機的普遍使用,并憤而砸毀機器。這種行為在很短時間內蔓延開來,后來獲得了一個學名叫做“盧德運動”。
很長時期,這個名詞在我國并不普及,但前兩年卻開始為人熟悉。最典型的就是出租司機對網約車的圍堵。應該說,圍堵網約車第一次讓人們體會到了新技術對人的沖擊,從而促使公眾開始思考新技術的社會以及倫理意義。這之前,人們對新技術、新科技都是無條件地熱情擁抱,而對所謂的“創(chuàng)造性破壞”,還根本無暇顧及。
這樣的狀況,自然反映了我們認識上的偏頗。長期的、單向的灌輸,使得公眾對于新科技有著近乎茫然的、不假思索的好感,執(zhí)拗地相信未來會更好。而對于懷疑、抵觸,也總是習慣以保守、落后視之。實際上,恰恰是所謂的保守、抵觸,反而拓展了人們的思維內涵和深度,讓人們深入思考,我們熱情擁抱新科技、新技術,究竟目的何在。假如人在與機器的競爭中必然被碾壓,我們就有理由思考技術的倫理,以及新技術應用可能帶來的后果。經濟學所謂的外部性,并不僅僅是指正外部性,還有負的外部性。
谷歌無人車在當地遭遇的“全民戰(zhàn)爭”,看似有些難以理解甚至好笑,但其價值恐怕正在于,谷歌以超前一步,為跟隨者提供了鏡鑒。
當然從相關報道看,我更傾向于相信,還是技術尚欠火候,導致了當地居民的負面反應。比如有報道說,谷歌無人車并線、拐彎時常常猶猶豫豫,即便天氣良好、路面寬闊、車流也并不多的時候,也開得緩慢而膽小,表現得像個新手,給路上不同駕駛風格的人類司機帶來很多麻煩。表面看,這依然是人車磨合過程。問題是,人類有理由要求這樣的磨合期盡量縮短。
相比AI,更難捉摸的是人心??杉偃缛诵牟辉竭^那道坎,機器的強行通過,必定是對人的侵犯和異化。(來源:新京報 作者:徐冰)